深化创新科技教育
滋养高技术产业的原创能力
“高技术的本质是数学。”市政协委员李毅在讨论中提出,当前科技创新正处于新的突破阶段,是全球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无论是5G、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与计算,其基础无一不是数学能力。他建议政府实施“深圳全社会数学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推进企业和政府部门数学能力的提升,努力打造全社会范围的数学能力内生机制,为深圳今后几十年的高科技产业持续领先提供原始创新发动机与助推器。“只有这样,深圳才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顶住压力、继续走在高新技术创新排头兵的位置上。”
“要建设与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高质量大学。”市政协常委陈十一建议,高校要注重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工科建设,以产业为中心,推动高校产学研落地,促进各区与高校产学研融合,增强高质量的本土科研创新的原始动力,与城市科技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加强深港合作
形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大合力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深圳—香港’是仅次于‘东京—横滨’的全球创新集群。”市政协委员郭万达表示,“深圳+香港”的创新能力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深圳要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郭万达建议,要与香港合作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前海探索深港科研“双总部”,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在深圳前海和香港两地同时设立总部机构,在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探索“科研自由港”。
市政协委员高瞻则建议,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和香港国际金融功能的优势,加强深港合作,联手香港共建全球金融中心;加快深圳与香港在港口、机场的业务整合,形成整体优势,抢占全球航空、航运制高点,形成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合力。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应
“科研经费只是评价的分母,产出成果才是评价的分子。”市政协委员刘宏在讨论时提到,深圳的科研投入很大,但仍存在科研成果转化不及时、效率低的问题。他建议,要在未来发展中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完善专家体制建设,让科技投入的产出效应全面提高。
市政协委员曾玉芳则提出,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整合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等创新全链条资源要素,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建设市级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快速对接匹配功能,以促进全市创新要素的共享和流动,使深圳协同创新迈向新高度。
本文如非注明原创的即来源于网络。来源于网络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感谢您的理解!
北京招商引资网以千万海内外投资人资源,为中国企业、外资企业、创业者与政府、园区、创业孵化器、创业加盟项目等搭建平台对接项目。利用有效的线上推广工具:北京招商引资网(www.bjzsyz.cn)、(招商与投资:www.bjzsyz.cn) |